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锑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与勘查评价示范”2024年度进展交流会在贵阳举行
2025年1月18-19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化所”)高剑峰研究员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专项“锑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与勘查评价示范”项目2024年度进展交流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
项目专家组由胡瑞忠院士、毛景文院士、陈衍景教授、孙晓明教授、李建威教授、陆建军教授、秦克章研究员、谢桂青研究员、杨志明研究员、周琦研究员、李光明研究员、邱昆峰教授、李洪颜研究员和高剑峰研究员组成。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陈伟研究员、关键矿产成矿与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军红研究员、副主任朱经经研究员、毕献武研究员、柏中杰研究员、湖南省地质院二级巡视员符巩固正高级工程师、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0五地质大队赵平队长、项目骨干成员及相关人员等110余人线上/线下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地化所科技处处长阳杰华主持。
项目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陈伟副所长代表地化所对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随后介绍了地化所的基本情况,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引才进展,并表达本所对本项目的大力支持。关键矿产成矿与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赵军红研究员代表实验室对参会专家和项目骨干表示欢迎,并介绍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并表示实验室将全面支持本项目的开展。
随后,项目负责人高剑峰研究员和其他四位课题负责人分别介绍了项目和各个课题2024年度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一年中,项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成矿理论研究方面,建立了原位Sb-S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方法,初步揭示了华南锑矿带南西段(变)沉积岩容矿锑矿床的主成矿期为160-120Ma,识别出“先锑后金”和“先金后锑”两种叠加成矿模式,提出了在黄铁矿中砷对金具有“泵”和“阀”的作用,可以控制金进入黄铁矿的能力和总量。在成矿预测技术方面,发现了湖南锑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普遍具有富锂的特征,并进一步约束成矿物质源区可能为冷家溪群;改进了随机森林模型,结合低温矿床蚀变矿物勘查标识指标、锑矿石特征频谱激电效应和构造、蚀变等要素,初步构建了(变)沉积岩容矿锑多金属矿床综合找矿模型。在勘查示范方面,在江南造山带中段万古矿区取得金矿找矿突破,在南盘江-右江地区水银洞矿床外围簸箕田金矿开展补充勘查,新增金资源量;项目组还在湖南锡矿山、渣滓溪、龙山、古台山矿床、江西横山-在肖家坪和西藏吉隆棍打地区等地开展了Sb-Au-W找矿勘查,取得初步进展,为完成资源增储目标奠定了基础。
项目专家组各位专家对项目和各个课题2024年度取得的研究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专家组希望本项目能够加强锑多金属矿床岩浆-热液流体和低温热液流体的对比研究,深化认识高温和低温成矿系统的成因联系;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外同类典型矿床对比研究,总结锑矿成矿规律;重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索和在成矿理论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地球物理建模方法与地质-地球化学方法的融合技术;在已知矿区深边部勘查的基础上,加强未知(绿地)区域找矿勘查工作;加强各个课题/专题之间的联系、交流和配合研究;加强项目管理和合理经费等。最后,专家组希望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及课题骨干认真总结这些意见和建议,争取产出重大成果。
19号下午,项目组为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邀请到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孔华教授、任政勇教授、湖南省地质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所徐军伟正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地质院遥感地质调查监测所徐志彬高级工程师、湖南省地质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所黄宝亮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志副研究员等6位国内知名学者和一线地勘单位专家分别作“湘中典型锑矿床构造控矿规律与找矿预测—以板溪锑矿和龙山锑金矿床为例”、“复杂地质环境下电磁数据三维反演”、“湖南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主要成果及锑矿勘查进展”、“江南造山带中段锑金钨矿地球物理找矿技术方法研究”、“湘东北万古金矿找矿增储示范”和“藏南与新生代花岗岩相关的稀有-锡钨-铅锌-金锑成矿系统研究与勘查进展”的报告。六位报告人在锑多金属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典型矿床最新勘查和增储示范等方面与参会代表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chenhongwei@mail.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